收录于话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明确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任务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部署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重大任务。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保障,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科学谋划、系统部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9个方面34项重点任务。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八个坚持”和“三个统筹”: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强化政策供给;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防止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积小胜为大成。
三个统筹是: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保障,其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
二是明确了未来几年的主要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有助于各地区各部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强化了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四是注重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注重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助于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对接下来全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的指向性意义显著,体现在: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在接下来几年全面推动乡村的产业升级、生态改善、文化传承和组织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都将带来指导性建设影响,体现在:
首先,规划将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规划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措施,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此外,规划还将强化乡村治理水平,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等措施,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在文化方面,规划将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为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将有力推动县(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空间优化、服务提升、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体现在:
推动县(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这将促使县(区)域经济从传统的农业主导型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激发县(区)域经济的新活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规划强调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这将促使县(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实现更加合理的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可以推动县(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县(区)域经济公共服务水平:规划提出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这将促使县(区)域经济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更大的提升。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县(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规划强调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将促使县(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等模式,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县(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县(区)域经济内生动力:规划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这将促使县(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可以激发县(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对区域数字经济“双化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指导性意义,体现在:
对于区域数字经济“双化协同”发展,规划强调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这将为区域数字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数字经济与乡村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发展。这将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同时,规划还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这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市,实现城乡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原文件如下: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来源:新华社、新农人袁帅
声明: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协会,将及时更正、删除。